当保险不再“保本”,新中产的“保单”危了
发布时间:2024-04-04 10:44阅读:142
“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:从保险业的发展来看,打破刚性兑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。”

文 / 巴九灵(微信公众号:吴晓波频道)
去年7月,小巴的父母打算买一份理财型保险,中国人寿的,固定复利高达3.5%,收益锁定终身。
小巴觉得有猫腻,劝父母考虑考虑,毕竟如今收益率想达到3.5%的固收产品真的不多了。
结果父母怒了,一顿输出打得做财经的小巴毫无还手之力:
“97年买的‘潇洒明天’,钱不是拿回来了吗?现在股市亏死,存银行才几个钱,这是保本理财,懂不懂?”
当保险不再“保本”
巴菲特有一句名言:“投资最重要的原则有三条:第一条是保本,第二条还是保本,第三条是记住前面的两条。”
在中国,确实有不少旱涝保收的保本型理财,理财型保险便是其中之一。
然而近日《财新》周刊的一篇名为《处置问题险企》的文章中,一句看似不痛不痒的话,却将“保本”的理财型保险推向舆论的中心:
“……据了解,正在修订过程中的《保险法》草案中拟新增提出‘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偿清全部债务,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,经国务院批准,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’。”
何谓“对保险合同变更”?
简单来说,假设你在某保险公司买了年金险,年化收益率是3.5%,结果保险公司倒闭了,根据《保险法》第92条,你的保单将被其他机构接手,保单上的收益率不变。这就是保险“刚性兑付”的合法性来源。
而“新规”后,接手的机构可依法修改既有的利率,这意味着利率可能变成1%,可能变成0%,甚至可能亏掉一部分本金。
有媒体说,理财型保险的刚性兑付将被打破。如果草案成真,意味着继2018年《资产新规》出台,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被打破后,中国高收益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基本绝迹。
股市基金套牢、房价下跌,而当保险不再“保本”,新中产的资产还安全吗?
当然,这一消息是否为真还有待查证,何谓“合理”变更也是模糊其词,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:从保险业的发展来看,打破刚性兑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。
这一切都和一个专业名词有关:利差损。
温馨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