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币季节性弱势震荡,中美债收益差距扩大,中国制造业PMI回升
发布时间:2024-04-09 15:12阅读:123
【人民币弱势震荡】 人民币近期呈现企稳迹象,波动区间保持在7.2至7.25。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优于预期,导致美联储6月降息预期下滑,美元指数维持在104以上,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.4%。
截至4月3日,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.2356,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.2470。二季度,人民币可能面临季节性弱势,受企业结汇等支持因素消退影响。
自2023年12月1日以来,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40个基点,中美国债收益率差距回到2023年10月的20年最大水平。利差扩大使人民币升值动力减弱,尽管美联储降息周期即将到来。但未来一个月内,中国经济数据回暖可能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。
美国3月非农就业报告表现强劲,新增就业岗位30.3万个,远超预期。失业率下降至3.8%,平均每小时工资上涨0.3%。然而,新增岗位多为兼职,全职岗位减少。尽管如此,就业报告表明美联储可保持耐心等待,维持较高利率水平。
市场预期美联储首次降息将在9月而非7月进行。若美联储以数据为导向,降息将面临困难。美国经济数据连续超出预期,如1月、2月通胀数据和3月ISM制造业数据,减弱了降息的必要性。高盛维持今年6月、9月、12月降息3次的预测,预计2024年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为2.5%。
由于其他经济体相对弱势,2024年美元下行将面临挑战。季节性因素对人民币波动具有影响,二季度人民币通常呈现弱势。3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反弹至50.8,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上升。服务业PMI连续三个月保持在50以上。在此背景下,市场信心缓慢恢复。
综合来看,未来人民币波动将保持弱势,但不太可能出现大幅波动。央行稳汇率态度依旧,后续可能继续采取行动。尽管市场对人民币预期重新校准,但中国央行有能力维持汇率基本稳定。
温馨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。